廣州港集團有限公司積極響應國家人才發展戰略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與廣州交通大學(廣州航海學院)、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廣州港技工學校等院校開展了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并直接舉辦廣州港技工學校。開展了接收大中專學生實習、教師企業鍛煉、實施技能人才訂單培養、設立實習基地、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活動、提供兼職教師、聯合共建技能大師工作室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校企結合、產教融合活動。2020年8月,入選廣東省第一批產教融合型試點建設企業,列入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信息儲備庫?,F按照《廣東省建設培育產教融合型企業工作方案》,公司擬定產教融合三年行動規劃具體內容如下,并向全社會公開發布。
一、總體要求
今后三年,公司在智能港口領域建設、多元化產業經營人才培養上實施更加深入的產教融合,以適應新一輪產業轉型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發揮企業在深化產教融合中的重要主體作用,通過校企強強聯手、合作共贏,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高水平雙師隊伍建設、高水平實訓基地建設、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等方面實現深度合作,促進產業新技術、新標準、新規范及時融入教學,深化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高校及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和產業需求的緊密對接。同時提升企業美譽度,解決企業自身及相關用人需求,推廣先進企業標準和企業文化,為產業升級儲備人才,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積極探索校企命運共同體新模式。
二、主要任務
㈠深化產教融合成效,繼續辦好職業技術教育
1.做精做優廣州港技工學校,發揮港口行業技能人才培養搖籃和技能培訓基地的作用。以技工教育為依托,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立足打造小而精的具有鮮明港口特色的專業技術學校,為建設廣州國際航運中心提供技能人才保障。2020年補助廣州港技工學校辦學經費不少于800萬元,今后根據發展需要不斷加大辦學經費的投資力度。
2.以廣州港技工學校為載體,推動開展有實質內容、具體項目的校企合作。通過冠名班、訂單班等形式共建3個以上定向培養班,每年招收合作人才培養累計100人以上。
3.深化建設廣州國企黨建學院,加大學院教學設施、辦學資源的建設力度。通過企業大學等形式,面向社會開展職業培訓服務;主動參與沿海港口行業、廣州國資區域經濟的產教融合。通過全面強化黨建引領,加快智慧港口建設,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展現國企擔當、作出新的貢獻。每年職工教育經費使用不低于職工工資總額的1.5%,現場一線人員使用當年職工教育經費不低于總額的80%。
㈡創新員工培訓模式,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
4.發揮廣州港技工學校辦學優勢,通過校企合作培養方式積極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和適崗培訓工作的開展。通過全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大力促進集團各類技能人才的培養,提升技能崗位員工的能力素質。每年要不少于開展一項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培訓任務,完成100名企業新型學徒。
5.推行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試點,建立企業員工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管理體系,打通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五級職業發展通道,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每年要不少于開展一次認定試點任務,實現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常態化。
6.開展港口主體工種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標準和職業技能培訓課程標準開發工作。組織教育培訓中心、廣州港技工學校和企業技術專家,共同申報承擔技術標準和題庫開發任務,開展特殊崗位持證人員、安全類管理專業人員的職業培訓,解決目前職業資格證書改革后,部分崗位人員無職業資格證書的困難局面。
㈢助力脫貧攻堅,開展東西部教育扶貧。
7.繼續與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合作舉辦培養港口關鍵崗位技能人才的“廣州港班”。專業為港口機械與自動控制(高職、學制三年),面向貴州家庭困難學生招生,教學模式采用2+1模式,即學生前2年在學校接受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及簡單實操學習訓練,第3年到廣州港技工學校進行1-2個月技能崗位培訓取證及專業綜合技能訓練,合格后進入廣州港集團頂崗實習,最終實現精準就業助推精準脫貧的辦班模式。在訂單班培養中,為學生提供了一系列幫助,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為每個訂單班每年設立8萬元專項獎學金,學校制定獎學金評選辦法,對品學兼優學生進行獎勵資助。
㈣構建協同育人平臺,共建產教融合培訓基地。
8.以校企合作等方式共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協同育人平臺。以簽訂校企實習實訓協議、合作共建安全培訓體驗館、港口智能控制裝卸設備模擬實訓中心、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創新載體,為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的組織實施提供支撐。
(1)與廣州港技工學校聯合重點建設安全培訓體驗館、港口智能控制裝卸設備模擬實訓中心等實訓基地,力爭開發出一批具有自主特色港口領域的重要支撐平臺,成為校企資源共享、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培養和聚集高層次科技創新和管理人才、促進科技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基地。
(2)與武漢理工大學、廣州交通大學、畢節職業技術學院簽署校企合作協議,培養和儲備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其中在人才培養、課程開發、師資團隊共建以及實習實訓、頂崗實習方面簽署了合作協議。公司長期為畢業生提供穩定的實習實踐基地,定期到學院開展學術報告,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建立企業獎學金制度,每年為優秀學生提供獎勵資助。
(3)企校共建技能大師工作室,撥付專項資金支持工作室的成果轉化和運行,今后三年,將逐步實現國家級、省級、市級、集團級等四層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的人才培養階梯。
9.加大產教融合教學設施設備的投入,平均每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少于100萬元以上,為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提供硬件物質支持。
10.建設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建立校企職業培訓工作溝通機制,在未來3年,安排企業骨干人員加入學校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人數為2-4人。參與學校課程標準建設,每年承擔職業院校教師下企業實踐10人次以上,每年3-4次。
㈤推動教科研共建共享,促進產教融合技術成果轉化。
11.共建共享知識產權。參與教學改革項目,力爭3年內取得與合作職業院校共享的知識產權(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軟件著作權等)。計劃在未來3年內,開展自主知識產權的申報,三年計劃不少于3項。參與教學成果的生產轉化,開展技術革新合作,共同取得一批科研成果社會效益和經濟收益,促進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的取得實際成效。
三、保障措施
㈠加強組織協調。
建立產教融合協調落實機制。由集團組織人事部具體負責,協調相關部門、各企業單位、合作院校統籌推進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的各項工作開展落實。定期研究制定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統籌解決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及時向集團領導和上級部門反映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工作推進情況。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負責有關工作的組織落實。
㈡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加大對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的資金支持,各相關單位要按照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年度工作任務的進程,將其相關費用納入年度預算中。
㈢加強人力資源開發。
完善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的人才培養體系。通過政策和資金支持,通過優化職工教育經費的投入方向,通過項目合作、項目研發來吸引和歷練人才,鼓勵各成員單位各類人才主動積極參與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